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张三丰祖师《道要秘诀歌》原文和注解

《道要秘诀歌》原文



    道要歌,道要歌,不知道要必遭魔。

    看玄关,调真息,知斯二要要修毕。

    以元神,入气海,
    神气交融默默时,便得一玄最圆明。
    将元炁,入黄庭,
    气神和合昏昏际,又得一玄最圆明。

    一玄妙,一玄窍,有欲观窍无观妙。

    两者玄玄是要机,异名同出谁知道。

    看玄关,无他诀,先从窍内调真息。

    神恬气静极自然,妙自无生现太极。

    古仙翁,多半语,恐泄真机不妄举。

    或言有定在中央,或言无定自领取。

    到而今,我尽言,此在有定无定间。

    有定曰窍无曰妙,老君所说玄又玄。

    指分明,度有情,留与吾门作赏音。

    遇而不修为下鬼,为圣为凡随乎人。

    初下手,最难行,离了散乱又昏沉。

    大丈夫,有真学,必将神气分清浊。

    先天神兮最清明,后天神兮乃浊物。

    扫除浊物守清明,闭塞三宝居灵谷。

    这灵谷,即窍儿,窍中调息要深思。

    一息去,一息来,息息相依时相偎。

    幽幽细细无人觉,神气团冲九窍开。

    照此行持得窍妙,昏沉散乱从何来。


《道要秘诀歌》注解

    谭大江,“孔德”为其道号,男,1947年生,汉族,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地区人,武当三丰蓬莱派传人,武当三丰犹龙派太极丹法传人,武当全真龙门派笫18代弟子。



    孔德按:此首《道要秘诀歌》乃为下手要诀。得其要,方入得真修之门,方采得真修之实。否则,纵然语言如何高妙,词章如何玄雅,总是自误误人、门外闲溜之徒。


    [原名]


    道要歌,道要歌,不知道要必遭魔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本歌开首便向学道之人重重敲了一计警钟,提示学道之人,学道当知“道”的真谛,及追寻真谛的方法要领(此名为“道要”)。若不知此,或虽知此又忽视轻视于此,必然落入盲修瞎炼。盲修者,一曰不知道理与方法,盲目地去修;二因不懂何为真道正道,往往易为打着弘扬大道旗号的歪门邪道所蒙所骗。瞎炼者,一曰一知半解而炼;一曰想当然而炼;一曰被庸师歪师牵着鼻子而炼;一曰朝改暮更而炼。盲修者,起于愚茫加机巧的心魔,就易于招致外魔。瞎炼者,为着魔而炼,既有违心理健康,又有违生理规律,非但不能疗疾治病,益寿延年,反而可能无病致病,小恙造成重疾,终致损性折命脉,性命两伤。故而古圣哲教人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,乃是寓尽了苦口婆心。此可谓是得道要前之道要。


    有人或者说,孔德先生是否言之过重,把“魔”讲得危言耸听。我们都是真心向道,一时理法不明,或为庸师所误,也不能归之于“魔”呀?而在孔德看来,人之心本真如同天平,在先天,天平无物,无道与魔之概念,实与大道同体。在后天,人生杂欲,心萌善即道,一念恶即魔。由此视“魔”,未必危言耸听。这些“魔”情,不过是小魔不除可以养成大魔,为患无穷;大魔思过可以化小归无而返道。道与魔之相对,终不可轻视也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看玄关,调真息,知斯二要要修毕。


    [句解]

    最近有周玲高修于《武当》今年10期发表《仙道琐言》一文,文中对仙学的概括分类,敝人极其赞同,认为是当今对仙学介绍甚为全面、科学者。但对于引述陈樱宁先生语,并亦发表评论,认为炼仙与修道有别,愚却有不同看法。在愚看来,“修道”一词本是广义概念,儒、释、道、基督、伊斯兰各种宗教所务者,皆修道之事,然修道之事的形式与方法却可以各有不同。炼仙(即仙学,或直接指内丹学)是人生修道选择的形式之一,所以它与修道并区区别。我们不能把“炼仙”之外的修道行为称为修道,而把“炼仙”列在修道之外。这样做,实是把“修道”的内涵机械化了。故此,这些概念必当弄清,方不误后人。


     以上所言乃正本之语。如张三丰祖师讲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此修道之要亦正“炼仙”之要。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之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别情况不可不辨。以上所言乃正本之语。如三丰祖师讲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

     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之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中情况不可不辨。

    修炼内丹之道,所与他种修道方式有所不同者,一是后天人为努力行为很明显,不是坐享其成;但这种后天人为的努力恰恰又是要合于天道的无为无不为。二是要在命功上见实证效验,这也是检验内丹之学入门未入门,成就大小的试金石。所以,内丹修炼的“道要”,乃言修道之要。此修道之要亦正“炼仙”之要。若将修道与炼仙分作两件事看,这岂不成了矛盾。况且,前人言修道、言炼(内)丹、言修仙,多有混言者,乃随因而名。这些,虽似题外这语,却关文中之事,个中情况不可不辨。


     所以,内丹修炼的“道要”就在如何跨进命功效验的门坎这一点上(谁言他性功修的再好,落实不到命功上终是白搭)。而这道门坎,就在能否调得真息,能否得入玄关这二者上。这二者,真息是得见玄关的向导,玄关是内丹得以炼成的基础。故名“二要”。此“二要”贯彻内丹修炼的始终,故言“要修毕”。


    近有读者来信,言到前文《打坐歌》注释中提到玄关,未得明言,深为憾事。其实我已说明在《乐育堂语录注解》中有专论,并非故意隐而不言。简言之,性玄关者,心中无一丝念头,而又非昏沉入睡,虚灵清明之境即是。命玄关者,后天凡息住,先天真息生,后天凡气失,先天元炁发,由微至著,无穷生机者是。性玄关见,起自泥丸;命玄关见,始自(下)丹田。性玄关见,是神的元始灵明本境;命玄关见,是气的元始混沌本境。待修炼至神入于气,气化于神,神气不分,合为一境,周身内外,光明通达,如同一座琉璃宝塔,此乃为性命合一之玄关,乃是达到究竟之地。但实修之中体验这三种玄关并非如此简明,但不违上述原则而已。


    真息者,乃相对凡息而言。心息者,常人之息。或因动劳,或因念杂,或因病疾,或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络不畅、血脉不和,使呼吸不得自然,故名。真息乃自然之呼吸。这个自然是不加丝毫人为干预的纯生理本能自然呼吸。有人问,如果我睡着了,那呼吸算不算得真息?要我说,若睡着后排除了产生凡息的任何条件,就可算得真息,否则仍不能算真息。为什么?虽然人在睡眠中是生理本能在发挥作用,但你睡姿不合适,压迫了某一肢体或脏器;或身体有病,影响气血的和畅等,都会干扰、损害生理本能的正常发挥——当然包括呼吸,因此,这样的睡眠呼吸是算不得真息的。何况,丹家所言的真息,是控制在似睡非睡功态下的,而非纯睡眠状态的呼吸。是在此状态下的一种生理本能最正常发挥的呼吸。


    真息也不要误以为就是胎息。真息可名自然之息、先天之息,咱们人打娘胎生下来原本之息就是真息。从胎儿在母腹不用口鼻呼吸到婴儿出世使用口鼻呼吸,都为真息。而胎息则是真息由后天返先天的一个终点,是真息的归宿。所以说,处于功态之下,只要生理本能在发挥最佳作用,即使口鼻呼吸也属真息。在后天返先天的过渡进程中,真息的作用是唯一的(真意是为营造真息、服从真息而存在的),真息的形式是不断演进的(由口鼻呼吸之息过渡到胎息)。就是胎息,也存在若干层次与状态。试想,从精卵合成孕于母腹子宫那一刻之胎息,到十月胎圆正待出生那一刻之胎息,虽皆名胎息,然状态差别何其之大。


    以上乃要言之要,诀中之诀,我今道破底蕴,望学者细细体悟求证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以元神,入气海,
    神气交融默默时,便得一玄真主宰;
    将元炁,入黄庭,
    气神和合昏昏际,又得一玄最圆明。

    一玄妙,一玄窍,有欲观窍无观妙。

    两者玄玄是要机,异名同出谁知道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这里先讲讲“神”的概念与下手的关系。


    《易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阴阳不测谓之神。”把它通俗些说,就是:道包括阴与阳两个方面,阴与阳两个方面的交合运化,就是道的功能表现。道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,任何奇妙的事物都被它产生出来。这种产生过程和原因,是阴与阳悄然合运化形成的,是道的本性能力所致的。若把道的这种本性能力加以形容,这就叫神。可是,道之神并不神秘,乃不神之神。但这不神之神又是万化之主宰。


  在宇宙原始本体(万物皆未发生)那里,神与气是混沌不分的,故只名为炁。是一种无极之状态。无极又是一种阴静之状态(强名之谓)。静不能终静,静极而生动,太极生焉。因生太极,始分阴阳、动静、神气,此二者交合运化,才有了纷纭的万物发生。由太极往后,若阴阳各偏向动静一方,便向有极极化,最后归于消亡。


  神有三分,以生命的本能主宰,名之元神;以人的知识念虑,名之识神;以人的天秉良知,名之明神。此三神以大树比喻,元神如树根,识神如枝叶,明神如树干,有相互作用于一身的配合作用。但人往往不明树理,过于强调和满足于识神的需求,致使过度消耗元神元气,最终真正成了无根之树,不要幸免地过早逝去。


    内丹术的下手之法,纵然是先命后性,亦必先自“神”处立功。按三丰祖师的下手诀即“凝神调息,调息凝神,凝神入气穴”。说明白了,也就是把识神收敛起来服从于明神(真意)的调度,把这一生命能量并归生命的本能主宰(元神),从而蓄发生命的本元能量(元炁),使这两种先天的性命来再造再化我们的生命。


    “以元神,入气海”,始自泥丸上黄庭,就是“凝神入气穴”。是从收敛后天识神做起,并非我们可以运使元神入气海,调息于中,就是“以元神、入气海”。功夫做到火候恰当,自然是“神气交融默默时”。


    《道德经.第一章》曰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窍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这其中“无名”“有名”即是就道的无极态与太极态而言的。“名”即名状,即现象发生之表示、形容。“无名”即无极态,神气混而为炁,无有现象,故不可名状。但它却是天地肇分的起源——人体小天地也是如此。故此无极之功态是将后天返归先天,把生命交给了天道主宰。这就是“便得一玄”,便得“真主宰”之义。然而,无极之极必生太极,静极生动,阴极生阳,混沌为一的炁因动而生神、气,这便成为“有名”。神静而气动,气动而神随。有名的元气萌发根自(下)丹田,由微而著,逐渐壮大。由于行动采取的方法使后天泄漏通道堵死,壮大后的元气自然沿督脉升腾,一路进入上丹田泥丸黄庭宫,与所藏之神相合,由合而炼,由炼而化,此个循环过程便见“气神和合昏昏际”。然而“昏昏际”不是昏沉黑暗,是指如痴如醉之状,而且也只是一个前期过渡。“昏昏”到一定程度,气皆化合为神明,便入圆明通达之境。这便是“又得一玄”之效果。此可看出,无极态是因,太极态是果。无极态无名无象,却有主宰、起始作用,故为妙;太极态有名有象,但却受制于无极统御,发生时有方有所,故言窍。此二者可谓因妙得窍,因窍显妙。下手行功,保持无极态,行功之后,元气萌动,太极显露,为的就是开发生命再生的关窍。


  老子曰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无极(神静)为一玄;无极生太极(气动)又为一玄。一切事物发生,纵然再复杂,再奇妙,也不出此“玄之又玄”,故为“众妙之门”。内丹术便是盗天道之机而为用,一半天然无极,一半人为太极,岂非又一层“玄之又玄”而何!


  知此“玄之又玄”是道要机关,也当知在先天状态下神与气原是一物,不可剖分。在宇宙自然演化万物的过程中,无极太极都是先天。无极时,太极孕其中;太极时,无极统其内。故此二者,以先天而论原出自一物,只体用两分,故有异名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看玄关,无他诀,先从窍内调真息。

    神恬气静极自然,妙自无生现太极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本句是具体的下手法诀。诀中说,怎样才能得玄关一窍呢?没有别的秘诀,必须首先于丹田气海凝神调息,当真息发动时,玄关窍也就要开了。


    孔德按:古丹家讲玄关,从一定关系上说,确系神气、心息相合相依所得,又是生命新生的基础,故被视为最关键功夫,最关键证验。而本句所指“窍”乃指神气混融之境,也指太极生发的前奏。而真息正是引发太极生发的“导火索”。它的机理在于,人在胎中受孕之时,呼吸之源就在脐下丹田,名曰胎息。人出生之后,脐带剪断,与母体脱离,断了先天呼吸之源,故借口鼻为呼吸,以补后天之不足。但丹田呼吸并未尝断。在婴幼儿时期,口鼻呼吸与丹田呼吸是相连的,虽呼吸机关在肺,其根却在丹田。但人渐落后天,越来越违背这种先天后天合一的呼吸。于是乎,后天终于丹田呼吸与口鼻呼吸之联络被人为故障隔断,健康也就没有了保障,生命就面临缺乏抵抗力的威胁。内丹术下手之法,就是利用调回真息,使之归根。归根望洋兴叹归在丹田。归根于丹田,先天元炁自然生发,立竿见影。但这个调息归根有个相当长的过程,并非今日学打坐,又能入静,又能调得真息,立马就归根了。比如一条久已废置的路,要使其通,必须清除路障,修残补缺,条件具备,自然而通。


    由上而见,调真息要调到“神恬气静极自然”,窍中才有动象。“神恬”者,后天识神恬;“气静”者,后天凡气静。“极自然”者,没有一丝后天人为之象。先天与后天,本是一主一宾之地位,后天占了主位,先天也便在宾位之上。“神恬气静极自然”是后天退下主位:“妙自无生现太极”是先天登上主宰宝座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古仙翁,多半语,恐泄真机不妄举。

    或言有定在中央,或言无定自领取。

    到而今,我尽言,此在有定无定间。

    有定曰窍无曰妙,老君所说玄又玄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对于玄关一窍,前代的丹家们多不明言,大都说一半留一半,担心泄露真机会遭天谴。但事实上,他们对玄关一窍的认识也是各有见解的,持“有定位”者,有以“中”定位,有以太极定位,有以丹田定位;持“无定位”者,言不在内外、上下、偏旁、四维,只在天人合发之处,虚无中生。而三丰祖师则自言,他可以一语道尽机密——那就是,既不执在有定处,也非执在无定处,可谓有定无定两重互生。若说有定之所,称之为窍;若说无定之位,则称之为妙。这就是老子说的“玄之又玄”。


    孔德按:关于有定无定两重互生的实际,上文已经提示。这里再加补充说明。玄关乃是先天境界,得入这一境界的条件就是后天神恬气静,调出真息。然所谓无定位者,乃是无极之极,静极生动,阴极生阳,太极生发。太极生发始自生命之根的丹田气海之中,故有定位。前人所执无、所执有,不过是在无极、太极二者间有所倾向,并非实境不同。执“无定位”者,得“妙”必显“窍”;执“有定位”者,显“窍”赖于“妙”。无非重此轻彼罢了。究其原因,还是未把老子的以验谈“玄之又玄”体悟透彻,因而不能理论上最客观最准确的表述。


    对于有定无定两重互生的现象,我们可以借一个事情来比喻。例如农家酿制黄酒,在一口大缸里先放入初酿之甜糟,然后将大曲熬制后过滤的大曲水倒入缸中,使二者搅匀,静待发酵。这一步很像是将后天神气相合,营造成无极态。“静待发酵”的无极态,就是无有定位的玄关,可称为妙。酵母菌在静态中作用到一定程度,功能就发挥出来。最初之时,必在缸中某一区域先萌发酒泡。这个最初从某一区域先萌发洒泡,然后渐向四周扩展,以至满缸发泡。这个最初从某一区域发泡的地方就是实有定位,可名曰窍。窍是由妙而生的,即太极由无极而生。那么此窍反映在人身,最初显现必然在丹田。随着练功的进程,由丹田“星星之火”终达全体圆通的“燎原”之势,乃是又上升到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无极无定位。此亦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一个演进过程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指分明,度有情,留与吾门作赏音。

    遇而不修为下鬼,为圣为凡承乎人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此四句乃告诫警示之语。主要是说,关于道要秘诀,以上诗句已经明讲无遗。这样做的意愿就在于要超度那些与道有情有缘之人。而这所作的“道要秘诀”,是真道要,是假道要;是全道要,是偏道要,留待本门派的后人去鉴赏品味了。古人说,大道难遇。若是得缘遇上大道,却没有坚定的决心去扎实修为,这就是自己甘愿沉沦为死鬼了。因为神仙也难救不道之人。由此看,做圣做凡,为人为鬼,不是命运决定的,而是由人的心态意识所决定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初下手,最难行,离了散乱又昏沉。
    大丈夫,有真学,必将神气分清浊。

    先天神兮最清明,后天神兮乃浊物。

    扫除浊物守清明,闭塞三宝居灵谷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此段诗话锋一转,讲到下手进功的注意事项与关键要领的领会与把握。


    对于一个初步丹道之门的人来说,初步下手是最难最难的事。难就难在调心、调形、调息三项之上。每一单项调起来就难,还莫说三项要协调起来,简直难上加难。例如说调心,意念过于专注、过于吃紧,会在身心里弄出病来;意念如果放松,又归于散乱昏沉,名曰走神,又跑了功夫。


    孔德按:这里油然想起两个例子。其一是宋儒朱熹有首诗,描写的是自己的修炼过程。他把最初下手行功比作是一艘搁浅在沙滩上的巨舰,要往江河中推,那过程是极其艰巨困难的。而一旦越过这段艰难历程,得入玄关之后,那顺畅劲儿就如鸿毛顺水而漂。这是真修实证的感受。其二是前不久遇台湾太极拳总会理事长张肇平先生,叙起内丹养生之道首在调心,去除杂念,他说他曾试过,太难太难了。但愚总认为,如此言难者,分析原因,一乃信心不足、意志不坚、尘欲过重所致;一乃理未通明、法未详备之故。果此二者得以解决,又有何难。若是一位道心坚定的大丈夫,又得理法细要,那必然应该知道,下手行功要将神气的清浊性质分清。神气何为清,何为浊,区别在于先天后天之上。先天神为元神,虚灵不昧;先天炁为元炁,浩然广大,故先天神气质清。后天神为识神,纷动乱杂;后天气为鼻息,粗细不均,故后天神气质浊。然下手之初,想一下子排除后天神气也是不可能的,必从后天神气下手,渐次向先天神炁返还。这好比沙中淘金,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恒持去淘,我们的识神就会渐去杂念而归伏于清静元神;我们的鼻息就会渐达深匀绵细而归于真息。一旦后天神气扫除干净,身心所呈现的自然是清明的先天神炁了。


    古人说: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。”这里的上药精气神指的都是先天。虽言三物,归之却是神气二物。因气与精是一而二,二乃一的东西;气聚乃为精,精化乃为气。一旦后天神气消失,先天清明神炁出现,当保而守这,恒而持之,居于灵谷之内。


    [原句]


    这灵谷,既窍儿,窍中调息要深思。

    一息去,一息来,息息相依时相偎。

    幽幽细细无人觉,神气团冲九窍开。

    照此行持得窍妙,昏沉散乱从何来。


    [句解]


    什么叫做灵谷呢?灵谷乃是一个有所凭据的关窍,此关窍也就是下丹田。《紫清指玄集》曰:“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,藏神之府也;中有应谷宫,藏气之府也;下有灵谷关元,藏精之府也。”明指“灵谷”即丹田。这也正是三丰祖师“凝神调息入气穴”的法诀落实之处。


    但在下丹田凝神调息要细细把握这样一个原则:即息的来去,要纯乎自然,连绵不断,互根互生。就像炉匠悠然地鼓动风箱一样,推鼓之呼与拉缩之吸,既十分的到位,又非常的自然。


    孔德按:这个火候的把握,关键是不加一丝人为的干预,任其自鼓自运,自然息息相依。但另一个关键又是不能脱离观照。即虽不加人为干预,又不能脱离现场。愚在《易筋洗髓大全注解》里把掌握这种火候形容为守墓地的老人,管的无事之事。再者,窍中调息,不是有意要在窍中调息。凡由口鼻呼吸调出真息,真息后来归根之处必是灵谷之窍。所以下手“凝神调息”不必执意守下丹田,只在心息相依即可。到得真息归根落入下丹田时,这时水到渠成的守住灵谷之地就行了,自然合“凝神调息入气穴”之法诀。


    愚在上文已言,真息是先天自然之息的统称。它在由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中,要经由口鼻呼吸的胎息;要经由有鼓荡气势的状态(犹如云滚雾绕)过渡到通明无碍的状态(如晴空万里)。例如胎息,也有境界的差异。人之生,最初胎息,乃名元息,了无迹象;随胎渐长,胎息方有动象,初轻后重。胎儿成形之后,胎息时如兔儿蹦跳,势如皮囊鼓荡。所以,胎息也有由重到轻、由显到无的过渡。这个过渡,当然也是对肉体经络肌筋乃至细胞的调整疏通过程。凡有一层疏通,息便轻细一分。当达至“幽幽细细无人觉”的呼吸状态时(当为胎元之息),百脉九窍自然也都被先天神炁所疏通,人成水晶球、琉璃塔一个。


    总而言之,下手行功的道要秘诀,就落实在无极之妙与太极之窍这二者的两重互用上。得其窍妙合用之旨,昏沉散乱又怎能再滋生出现呢!




- The End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