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道家无为心法!有修行人却因此文顿悟精进!

道家无为心法:

三根并摄,顿渐俱收

道家之无为心法,无为之道,无为之路,简而至大,不假方便,不需顿悟,亦不需渐悟,非关悟迷。无为心法、无为一道,与别家相比,殊胜之处即在于此,三根并摄,顿渐俱收,行道之间,为而不为,而了无痕迹。只需行去,深行之,久之自然圆融。

---儒释道三家,均有无为心法,故无为心法,非一家一派所束。拘束于门户者,大可不必视本文如洪水猛兽。

就在下初始从观含羞草起疑惑,进而观天地有感经历,此后历缘、历劫,身体力行,结合道家先贤教诲、典籍,乃知道家传承之无为心法,师承天道,简而至大,无有逆苦,无字天书,不假方便,竟澈之路。

下面说说几个要点:

一,无为不执持(清静面),不避起心动念。

二,无为贯彻始终。

那一颗毫无机诈之心,贯彻始终。

三,无为不是知知见见。

四,初学人、初行人之初心、初行与真人之心、真人之行,并无不同。

那一颗毫无机诈之心,贯彻始终,此观点,与先贤魏君之"初正则终修,干立末可持"相契。

五,三根并摄,顿渐俱收。

因人、因缘,故分三者。实质,随缘应化。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
1,无字天书,离诸戏论。

人已契合而行,无需多言。

2、心法无为,人生观、世界观循序渐变,熟悉、纯熟,以致质变。


初学者人生观、世界观俱是坚固,如何于二六时中深行无为?

不要急于求成,(义理)智慧通达,心态放好,一步步来,积易可解难,积小可成大:

首先,勤学经典、先贤教诲,积累福慧资粮。

其次,学习之余,反思人生过往,思考未来出路:

心性无为、温淳质朴,乃大道之器,诸家共许。当从此涵养心性,做一个心性无为的人。如是取向、发愿、立志、烙印、皈依、抉择(以上不同说法,实质并无区别)。

第三,学习之余,观察天地万物不言之教,感薰大道之无形、无穷、无际、无言、无为。

落花、纷雨、小草、大树、人语、空声、白云、苦痛、堪忍、欲乐、虚静、抬手、拿物、安卧、苏醒、动念、执持、思维、心意、白云、小草、碗钵、流水、小石、微风、坡花、朝日、晚霞、晨露、夜凉…万事万物,百千万念,皆是不言之教。静默不语。静默感悟。

第四,学习之余,身体力行。

晨苏,诸事无留心,正是心性休息表现,此即谓涵养。

既而想起一事,正欲起身去,即已随此心意(注意,这就是无为随顺),任此心意执持、带动身心去做事。比如,忽而起念,想起网上某道友,不知是否有新回复,心性无为下,随心意任之,则身心随心意而动、而上网、而点击、而思考,但心性无为始终如一,心性无为涵括起心动念、身体力行,正是大道无言、无形、无为而万物繁育的再行,行人这个从动念到上网、察看、思索,行云流水、心无二用,而心性无为,明照过程,一切无干扰而随顺。

再如,欲望忽动,有人刻意压制,但在心性无为这里,即不必压制,身心有所需缺即欲,彼需故予之、随之、满足之、从其欲、从其愿,从欲动到执持、欲乐、完毕,行云流水、心无二用,而心性无为,明照过程,一切无干扰而随顺。

再如…如是逐渐从某一件事、某一个心念开始,熟悉、再现心性无为,或一日,或两月,或三年,过渡到事事无为,念念无为。渐变过程中,诸欲逐渐化为道用而自淡、诸念逐渐化为应缘化现而无滞、诸行逐渐与心无二而行解相应。

如是,学人、行人之坚固认识论、世界观已不知不觉中,消融。心性犹如一张白纸,无言无字。

如是,承道之器乃成,道基乃筑。

如是,此人还是中、下根(器)之人哉?故知三根之说,乃应物、应缘、应人、应时而说,无有坚固。

如是,无为心法,三根并摄,顿渐俱收。

如是,学人、行人不必妄自菲薄、自设囚牢、心外取法、绕行多事,但行无为,不言之教,潜移默化,无有逆苦。

(举例未言及身心统一、不二之质化内容,即所谓性命双修,但学人若果真深行无为,是一定无为而无不为的,到时自有机缘领悟身心不二的)

以上义理,或有益于有缘道友,故发之于世。完毕。

--心月